1.杜骏飞的传播学论文

2.园林设计论文

3.罗翔的部分论文

4.大学生网络社交调查报告参考文献有哪些?

5.许总的个人著作

东南大学学报_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是北大核心吗

主要研究方向:光学现代测试技术;风、车、桥耦合振动及桥梁检测技术;仿生力学和流体力学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项:《鱼类三维运动精密测量方法研究》《基于显微三维数字图像相关的微结构动态测试技术与系统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已在《力学学报》、《光学精密工程》、《东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 30余篇,其中10篇论文被SCI、EI光盘检索。多篇论文获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主持苏州科技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重点项目3项,苏州科技学院教改项目2项。指导江苏省教育厅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2项,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3项。

杜骏飞的传播学论文

1.王庆、潘树国等主编,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中国大地出版社,2011 年;

2.王庆、于先文,Precision analysis andalgorithm of free-station positioning considering precision of known points,东南大学学报,2009,39(02):372-376,EI

3.柯福阳、王庆、潘树国,Network RTK atmosphereerror interpolation estimation model based on ming function,武汉大学学报,2012,37(1):73-76,EI

4.龚福祥、王庆、张小国,Hybrid GPS /TDOAsteepest decent location algorithm in non- line- of- sight environment,仪器仪表学报,2011,32(07):1500-1506,EI

5.李玲、王庆、张小国、王慧青,An algorithmsupporting fast scheduling and viewing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embeddeddevices,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1,27(3):270-274,EI

6.王胜利、王庆、潘树国,Newcycle-slip detection and repair method for CORS network,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1,19(5):590-593,EI

7.龚福祥、王庆、张小国,Hybrid GPS/TDOA locationalgorithm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1,19(02):209-213,EI

8.朱柱、王庆、张小国,Anew roach forrestoring impulse noise corrupted images,Proceedings of the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Computing and Global Informatization,BCGIn 2011,2011,333-335,EI

9.朱柱、王庆,An improved filteringalgorithm based on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Proceedings - 2010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ICCIS 2010,2010,598-600,EI

10.毋东、王庆、王慧青、王志杰,A WebGIS system on thebase of spatial data processing system for land lication Proceedings of SPI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2010,7651卷,EI

11.柯福阳、王庆、潘树国、袁本银,Model of GNSS networkRTK algorithm and test analysis,东南大学学报,2009,39(4):763-768,EI

12.柯福阳、王庆、潘树国、赵毅、彭辉,Key algorithm andtechnique of VRS network RTK and precision analysis,Yuhang Xue bao/Journal of Astronautics,2009,30(3):1287-1292,EI

13.何军、王庆,Enhanced hyper spectralimagery representation via diffusion geometric coordinates,Journal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2009,25(3):351-355,EI

14.何军、张磊、王庆,Using DiffusionGeometric Coordinates for Hyper spectral Imagery Representation,IEEEGEOSCIENCE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2009,6(4):767-771,SCI/EI

园林设计论文

1. 杜骏飞:必须保卫社会——腾讯-360之争解析,《新闻记者》,2010年第12期

2. 杜骏飞:我们为什么而新闻?——关于《环球时报》风波的三个问题 ,《新闻记者》,2011年 第09期

3. 杜骏飞等:网络新闻中的政治与民生(上),《当代传播》,2010年第1期

4. 杜骏飞等:网络新闻中的政治与民生(下),《当代传播》,2010年第2期

5. 杜骏飞:网络政治的问题与主义——查德威克(Andrew Chadwick)《互联网政治学》译序,《当代传播》,2010年第6期

6. 杜骏飞: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东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7. 杜骏飞:突发性灾难与中国公民社会形态的演进,《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年第1期

8. 杜骏飞:中国中产阶级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3期

9. 杜骏飞:网络群体类型辨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

10. 杜骏飞:政治、社会与新型网络应用——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关键主题,《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1. 杜骏飞: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学科发展与知识结构,《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学报》,2009年第4期

12. 杜骏飞:我们如何使用网络?——中国网络社会调查报告,《当代传播》,2009年第5期

罗翔的部分论文

论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地位及其理念创新

摘 要:作为城市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园林景观,有助于突出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展现城市景观。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在城市建设及景观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园林设计创新。本文首先分析了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分析了我国城市景观建设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园林设计理念创新。

关键词:城市景观 园林设计 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城市园林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园林规划设计百花齐放,城市园林发展在速度和数量上都是空前的。园林设计为人们营造一个个优美的环境空间,供人们观赏、游憩、,在现代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中,重寻回归大自然的乐趣。园林景观也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仅就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地位及其创新进行探讨。

一、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

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诸如建筑物、构筑物及街道、广场、驳岸等;自然景观包括大自然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亦即恩格斯所说的第二自然,我们称谓的园林。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惟绿色植物,既可与山水自然景观亲和,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并可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与景观两方面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根据城市园林对城市景观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大致将园林分为以下四类: (1)城市风景游览建筑。如亭、廊、榭、舫、楼、阁、厅、堂、轩、斋、殿、馆等等。(2)庭园建筑。如:空廊、隔墙、景架等等。(3) 建筑小品。如: 雕塑、喷泉、水池、花坛、标志等等。(4) 交通建筑。如道路、台阶、桥梁、汀步、码头、船埠等等均属此类。

园林的规模大小不同,内容繁简不一,但都包含着四种基本的要素:土地、水体、植物、建筑。园林设计的宗旨是不断满足人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休息游览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健康长寿和共同持续发展。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是:

1、园林设计有助于突出城市特色。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园林设计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园林设计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园林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园林设计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2、园林设计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园林设计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园林设计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有相当部分时间在园林上度过,因此园林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总之,园林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园林的需求不断提高。

3、园林有助于展示城市景观。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园林景观,这些园林景观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

二、我国城市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城市景观既要满足生态、环保、休闲和美化城市的需要,又要符合植物学特性的自然规律,同时在艺术上还要体现创作哲理和个性风格,城市景观单纯、极端地追逐其中一项功能,都可能是不完整的。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

1、环境质量差。我国城市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主要体现是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没有修饰的广告随意乱贴,尤其是小广告;城市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2、城市景观缺乏城市个性。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现象普遍存在,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城市以及城市景观失去了个性,在城市景观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3、缺乏公共活动场所。城市景观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活动场所。市民活动空间缺少,缺乏活动广场,人们在城市里几乎上找不到可以安全活动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4、城市景观管理不完善。城市的建设、景观的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

5、立法不健全。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却未对影响城市环境以及城市景观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三、创新园林设计理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园林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园林设计应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绿色空间为蓝本。同样是园林建筑,又有不同的设计构思,创作出千变万化的园林画图,这些是永恒的。世俗化、潮流化都将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园林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城市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城市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园林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园林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2、注重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结合。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园林设计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由此看来,我们在园林设计中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3、强化园林设计中的绿化设计。园林的绿化设计是园林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任何一个城市都十分重视绿化。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4、注重园林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园林设计不同于其它设计,它既要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又要求艺术性、观赏性强。其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是:(1)强调立意。园林设计的立意强调景观效果,突出艺术意境创造,但绝不能忽视园林功能和自然环境条件。园林设计的立意还在于设计者如何利用和改造环境条件,如绿化、水源、山石、地形、气候等。(2)注重选址。从景观上说,园林是创造某种和大自然相谐调并具有某种典型效果的空间塑造。因此景观建筑如选址不当,不但不利于艺术意境的创造,反而会削弱整个景观的效果。(3)细化布局。建筑布局的无法,零乱无章,不可能成为园林佳作。(4)讲究尺度与比例。功能、审美和环境特点是决定园林尺度的依据,恰当的尺度应和功能、审美的要求相一致,并和环境相协调。同样除了园林建筑本身的比例外,还需考虑园林环境中水、石、树等的形状、比例问题,以达到整体环境协调。(5)突出色彩与质感。 园林的的色彩与质感处理得当,园林空间才能有强有力的艺术感染力。

5、重视园林设计风格的风格多样性与差异性。城市园林景观环境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它不同程度的折射着社会的各个侧面,或强烈或温和的充当着“晴雨表”的角色。较之传统的园林,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呈现的风格特征则更为丰富。在信息交流频繁、思想文化繁荣、艺术风格多元、更能要求复杂的今天,城市园林体现出的既有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又有外在的令人目不暇接的迥然的风格特征,显示出与其他门类设计风格变化的一致性。为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必须突出园林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参考文献

[1]陈洪伟:《略论构成美学与园林设计》,载于《文艺评论》,2008年第3期。

[2]乔永强:《终极关怀与园林设计》,载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2期。

[3]王绍增:《孤寂耕耘 默默奉献——孙筱祥教授对“风景园林与大地规划设计学科”的巨大贡献及其深远影响》,载于《中国园林》,2007年第12期。

大学生网络社交调查报告参考文献有哪些?

发表时间 题目 刊物名称 备注

2006-12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moving object hitting by visual control robot The Second As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chatronics,12-15 December 2006, Hong Kong.

2004-09 Smooth Motion Control: A trade-off research on motion trajectory and reaction force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Japan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 Conference

2004-08 Smooth motion control for biped robots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pplication EI

2004-04 A geometric structure based self-motion control algorithm for redundant manipulators The 8th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 Motion Control EI

2002-06 基于CAD模型的立体视觉目标运动估计 东南大学学报 EI

2002-05 一种基于主动视觉系统的目标定位方法 东南大学学报 EI

2002-03 基于传感伺服的机械手跟踪运动目标方法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EI

2001-01 存在驱动饱和约束下的机器人时间最优实时运动规划研究 机器人

2000-01 一种基于矢量分析的视觉伺服冗余机器人运动规划方法 机器人

许总的个人著作

[1] 尚琼琼. SNS与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 青年记者. 2010(11)

[2] 李园园. 校内网对大学生的影响[J]. 青年记者. 2009(17) [3] 梁世敏,孙理,张丽伟. 基于校园SNS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初探[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 朱峰,吕伟. 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以校内网现象为例[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9(03) [5] 刘文娟,袁文芳. 校内网的SNS人际传播特征分析[J]. 东南传播. 2009(05)

[6] 陈卉.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流行原因分析[J]. 新闻世界. 2009(05) [7] 汪阳. 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状况调查——以兰州地区为例[J]. 青年记者. 2009(11)

[8] 张楠,钱艳丽. SNS网络社区的出现及走红——以校内网为代表[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3) [9] 张丹. 利用校园SNS网络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J]. 才智. 2009(08)

[10] 郝若琦. 浅析基于Web2.0时代的校园SNS网站的盛行原因[J]. 东南传播. 2008(12)

[1] 刘蕾. 试论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09(12)

[2] 阮敏尔. 大学生虚拟生存的影响及对策[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3] 伍安春,张新福,余惠琼.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及对策思考[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1] 田卉,柯惠新.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1)

[2] 杜骏飞,魏娟. 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3] 葛晨光. 高校网络论坛舆论形成及引导刍议[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4] 刘建. 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05)

[5] 王一春. 试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愤青现象[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3)

[6] 周千贺. 传统媒体和网络的舆论监督及其互动[J]. 青年记者. 2009(23)

[7] 任海.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8] 陶晓华,高健.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J]. 南方论刊. 2009(05)

[9] 李雪莹,邓飞. 从传播学视角看高校网络舆论及其引导[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4)

[10] 倪晓莉,陈思路,颜虹. 网络依赖行为研究及其干预模型的理论构建[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1.《宋诗史》,53万字,重庆出版社1992年出版

2.《唐诗史》(上、下卷),95万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唐诗体派论》,50万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

4.《杜甫论的新构想》(日文版),50万字,日本研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

5.《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31万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

6.《古史诗针注析》,12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7.《杜甫律诗揽胜》,18万字,台湾圣环图书公司19年出版。

8.《杜诗学通论》,35万字,台湾圣环图书公司19年出版。

9.《唐诗精品集》,77万字,团结出版社1998年出版。

10.《民族心灵的绝唱》,20万字,团结出版社1998年出版。

11.《宋诗:以新变再造辉煌》,22万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2.《理学文艺史纲》,104万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13.《理学与中国近古诗潮》,25万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出版。

14.《元稹与崔莺莺合传》,16万字,中华书局即将出版。

15.《中国古代山水诗》,25万字,天地出版社即将出版。 1.《论〈瀛奎律髓〉与江西诗派》,载《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

2.《论吴见思〈杜诗论文〉的特色及其对杜诗学的贡献》,载香港《抖擞》第51期,1982年9月出版。

3.《论宋学对杜诗的曲解和误解》,载《文学评论丛刊》第2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11月出版。

4.《沈德潜“温柔敦厚”说辨》,载《文史哲》1985年第1期。

5.《杜甫以文为诗论》,载《学术月刊》1983年第11期。

6.《论戴名世在桐城派中的地位》,载《江淮论坛》年第2期。

7.《宋代杜诗辑注源流述略》,载《文献》1986年第2期。

8.《〈杜甫研究〉得失探》,载《学术月刊》1986年第1期。

9.《桐城派杜诗学概略》,载《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10.《杜诗学大势鸟瞰》,载《光明日报》1986年8月12日“文学遗产”第712期。

11.《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与构想》,载《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纪念创刊30周年专号”。

12.《戴名世与桐城诗派》,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13.《古典诗论总结期的与概观》,载《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14.《中国古代文论整体美思想初探》,载《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

15.《明清杜诗学概观》,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6期。

16.《江西诗派杜诗学发微》,载《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7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17.《黄庭坚诗影响成因论》,载《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

18.《论杨万里与南宋诗风》,载《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

19.《宋学中的杜诗论》(日文,加滕国安译),载日本《爱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24卷第1号,1991年9月出版。

20.《江西诗派杜诗论(上)》(日文,加滕国安译),载日本《爱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25卷第2号,1993年2月出版。

21.《江西诗派杜诗论(下)》(日文,加滕国安译),载日本《爱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26卷第1号,1993年10月出版。

22.《唐前期宫廷诗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1期。

23.《文学史观的反思与重构》,载《文学评论》1995年第2期。

24.《论“四杰”与唐诗体式规范》,载《学术研究》1995年第2期。

25.《从欧阳修诗看宋诗的兴盛及其特征的形成》,载台湾《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号,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3月出版。

26.《唐诗体派论》,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3期。

27.《中国古代哲理诗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态》,载《学术月刊》1995年12期。

28.《宗经与辨体——四杰文学思想二重特性与唐前期诗史演进》,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29.《宋诗特征论》,载台湾《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2辑,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6年9月出版。

30.《论唐末社会心理与诗风走向》,载《社会科学战线》19年第1期。

31.《中国古代哲理诗三阶段特征及发展轨迹》,载《晋阳学刊》1998年第1期。

32.《文化与心理坐标上的王维诗》(上),载《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33.《文化与心理坐标上的王维诗》(下),载《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4.《宋明理学的性质及其演变》,载《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

35.《理学弛张与文学盛衰》,载《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36.《理学演化与宋金元文学思潮变迁》,载《求索》1999年第6期。

37.《明代反理学思潮与戏曲的兴盛》,载《人文杂志》1999年第6期。

38.《论理学与宋代诗学中的情理关系》,载《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1期。

39.《论理学与宋代词学观念》,载《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40.《王学分化与明代文学思潮》,载《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41.《对中国文化本质的探寻》,载《人民日报》2000年4月8日。

42.《论理学文化观念与宋代诗学》,载《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

43.《论理学与宋代古文的兴盛》,载《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3期。

44.《论宋代理学家的古文创作》,载《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45.《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载《齐鲁学刊》2000年第5期。

46.《论理学极盛与宋诗中兴的关联》,载《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

47.《文学史学: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反思》,载《社会科学》(上海)2000年第11期。

48.《论南宋理学分化与宋调变异式微》,载《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6期。

49.《论陈子昂人生心态与诗风演变》,载《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50.《论晚唐诗歌唯美倾向的心理内涵与文化渊源》,载《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51.《中国诗学主潮:古代文人诗的形成过程》,载《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52.《盛唐诗繁荣的人学视野》,载《中州学刊》2002年第2期。

53.《论韩孟诗派的组合条件及其文化史意义》,载《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

54.《沈宋体形式与内涵新论》,载《江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

55.《从理学孕生过程看宋调的确立》,载《文史哲》2002年第5期。

56.《论孟浩然的文化性格与诗艺结构》,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6期。

57.《论唐诗发展与赋体的内在关联》,载《文史知识》2002年第11期。

58.《理学宋诗同构论》,载《儒家文化》(新加坡)第2期(2003年1月)。

59.《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辨正》,载《光明日报》2003年6月25日《文学遗产》专版。

60.《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的性质、特征与意义》,载《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1.《论张王乐府与唐中期诗学思潮转向》,载《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62.《论理学与唐宋古文主流体系建构》,载《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63.《社会、心理与传统的文化整合——论宋代理学与文学的联结基础》,载《齐鲁学刊》2005年第4期。

64.《论陈子昂的风雅观》,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2日《文学遗产》专版。

65.《论宋诗兴盛与理学文化思潮》,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66.《文化转型时代的思想革新与文风变迁——论元和诗变与元和体》,载《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

67.《“国学”的定位与文化选择的“度”》,载《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68.《论宋诗的宗派意识》,载《人文杂志》2008年第6期。

69.《也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70.《唐圭璋〈梦桐词〉品读》,载《词学》第25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71.《经典阅读与人文精神重建》,载《江淮论坛》2011年第4期。

72.《中国古代身体观念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意义》,载《江淮论坛》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