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米刚宣布造车,就被央视泼冷水,为什么

2.小米的产品涉及到了许多领域,小米汽车的销量会如何?

小米汽车起售价_小米汽车最新销量继续下跌

腾讯新闻《潜望》 王潘

2月19日,据晚点 LatePost报道,小米确定造车:或由雷军亲自带队 视为战略级决策,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小米造车的消息也刺激了资本市场,该消息直接导致小米股价一度拉升10%。对于此消息,小米官方不置可否。

一位小米集团管理层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小米内部确实讨论过此事,但最终是否会造车以官方公告为准。

此前,雷军旗下顺为资本参与投资了蔚来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两家新造车企业,两家企业都曾在2019年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机,并在2020年完成触底反弹,目前市值也都在数百亿美元,其中蔚来市值更是一度超越千亿美元,与小米市值相当。

在蔚来和小鹏 汽车 发展过程中,雷军都曾深度参与帮忙,其中蔚来发展早期,曾借鉴了小米的社群运营经验,而小鹏 汽车 董事长何小鹏也多次与雷军探讨造车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在2019年下半年小鹏 汽车 最艰难的时期,小米集团参与了对小鹏 汽车 的投资。

如今,随着百度、华为、苹果等 科技 互联网公司相继传出造车,并在资本市场大受追捧,小米也开始考虑进入造车领域。然而,小米也是这几家 科技 公司中,最晚入局的企业,并不具有先发优势。

具有造车能力

国内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蔚来成立于2014年底,小米到2021年才起步的话已经晚了将近7年时间,可以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窗口。

过去七年,蔚来从无到有,以用户企业为发展目标,成为首个平均售价超过40万且单月销量超过5000台的中国品牌,要知道这是以往红旗都没做到的成绩。

理想 汽车 的第一款车理想ONE 上市仅一年就成了新能源SUV单一车型销量第一名,而小鹏 汽车 也从零做到了自动泊车、语音交互以及自动驾驶方面的领先,并且在特斯拉降价的情况下销量还在稳步上升。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互联网背景出身的人造车比传统 汽车 行业的人更加洞悉用户需求,目前已经初步取得了用户的认可。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第一梯队的三家公司目前已经确立,而后来加入的百度、小米以及传言中的华为,都在时间上落后不少。

如果是做手机,一家企业在研发上落后7年几乎无法追赶上,因为很多人的换机频率通常都在一年内之内,7年时间足以使市场上的已有品牌占领用户心智,但是与手机相比, 汽车 迭代周期更慢,这也是小米和百度等 科技 企业考虑入局的原因之一。

截至目前,百度已宣布进入造车领域,与吉利 汽车 合作进行造车,并且已选定该造车公司CEO人选。百度过去几年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和推广,意味着其造车显得理所应当,并非真正从零开始。

相比起百度长期耕耘自动驾驶领域不同的是,小米在造车领域缺乏相应技术的积累,过去几年并没有在 汽车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向进行研发,看起来不具有造车的基因。但实际上,造车与造手机同为硬件领域创业,在很多大逻辑上都是相通的。过去几年,小米以及众多小米生态链企业做出的多款硬件产品都取得了成功,如今雷军想做一个更大的硬件—— 汽车 。

造车特别依赖一家企业的技术研发、设计、供应链、营销以及生产制造能力,而这恰恰是做了十年手机的小米很擅长的工作。不同的是, 汽车 的供应链管理以及生产制造都比手机要复杂很多。

资金层面,造车需要至少上百亿的资金,目前小米现金储备数百亿元,加上公司每年都在盈利,只要一直运转正常业绩向好,足够支撑起一家 汽车 企业的资金需求。

造车模式可选项

小米一旦进入造车领域,具体模式具有多种可选项,包括从零开始自主造车、与现有车企合作或者收购一家非头部车企做大等。

考虑到小米入局时间已经较晚,如果再拿地建厂再从零开始自主造车,至少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交付首款量产车,而这时的蔚来、小鹏等车企都已经交付五款以上的量产车,随着持续不断地升级迭代,无论在软硬件还是自动驾驶层面都更为成熟,小米将会与头部新势力存在明显差距,因此这并非上策。

另一种可选项是参考百度与吉利 汽车 ,以及蔚来与江淮 汽车 的合作,也选择与现有成熟车企进行合作,小米负责技术研发、设计、供应链、品牌、销售、服务等方面,而合作车企主要负责生产制造,这同样需要至少三年时间。如果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小米的潜在合作对象包括比亚迪、长城、奇瑞等诸多车企;如果选择与新势力合作,小米最有可能与小鹏 汽车 建立这样的合作关系。

小米造车最为讨巧的方式是,收购市场上的非一线新势力车企,然后将其改造再做大,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节省时间,有效避免自己与特斯拉以及几家国内头部新势力的差距过大。

考虑到头部新势力的市值已经拥有一定泡沫,目前市场上可供小米收购的新势力车企,主要是处于二三线或更落后的车企,如零跑 汽车 、爱驰 汽车 、哪吒 汽车 、拜腾 汽车 、高合 汽车 、游侠 汽车 、奇点 汽车 等。

潜力与隐忧

小米品牌目前在中国家喻户晓,小米 汽车 的营销与知名度将会直接受益于此,这也将帮助小米提升销量。考虑到目前小米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一旦小米 汽车 发布后销量可观,未来将真正实现人、车与家的完美融合。

一旦小米做成这件事,无疑将会成为横跨手机和 汽车 两大行业的超级 科技 巨头。最乐观的情况下,小米有望同时成为全球排名前几的手机品牌和 汽车 品牌,成为同时对标苹果和特斯拉的巨型企业,其市值也远非现在可比。

但从另一方面,小米一旦正式开始造车,就意味着整个公司将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都被分散到 汽车 项目上,这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机业务的发展。如果小米双线作战,在面临OPPO、vivo和荣耀等品牌的竞争时就会疲于奔命,容易丢掉领先优势,如果华为再度回归,将会进一步加剧小米的竞争压力。

与百度相比,小米造车具有其明显优势之处,但同样也存在短板。优势之处在于雷军掌舵下的小米是一家具有狼性的企业,一旦进入一个领域便会不顾一切向前冲,往往容易杀出一片天,百度就缺乏这种狼性与狠劲。而短板就在于小米过去的现金流储备没有百度充裕,同时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一旦面临资金链危机,不排除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

对小米而言,造车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可让公司重新进入上升通道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潜在风险的决定,这也是过去两年雷军对此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

小米刚宣布造车,就被央视泼冷水,为什么

首先确认一点是OPPO手机或者是小米手机,在目前国内手机发展以及在国际手机销量中表现都非常的突出。

用户认为OPPO手机或者是小米手机始终达不到华为的高度,主要是因为很多用户对于华为的技术的进步以及发展确实会比较认同。

我们知道华为的技术主要体现在它的处理器以及它的鸿蒙系统方面。但实际上华为每年在技术方面的研发所具备的投入资金,都是在国内 科技 类公司中属于数1数2的。

而技术的不断进步,让华为成为了很多用户愿意去认同的手机品牌,当然也包括它是通讯类企业在武器方面的特点也非常的明确。

OPPO手机或者是小米手机,消费者对于他们的认同主要还是在于手机。虽然说他们也在技术上不断的投入,特别像小米手机这些年的技术投入,研发资金也相对较多,但是我们会下意识的认为,华为的技术研发资金还是要高于这两个企业。

就是在技术投入上,我们对于这些企业的看法。同样华为它主要的特点或者是消费者对于它的认同,是在于它开拓了国际市场,同样在美国的受冷,反而促进了我们对于他的认同。所以我们叫华为为民族品牌,也确实是因为它的不容易。

当然,我认为目前的情况是OPPO手机或者是小米手机,他们在国内的手机市场中表现非常的凸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和华为相比,他们还是有着突出的优势的。

但是,华为已经打造出了高端旗舰品类消费者,对于这个品牌的认可度可能还是相对比较高。即使它的销量受到了影响,但是并不影响我们消费者对于它高端品牌的认同!

国内手机品牌,不管是OPPO手机还是小米手机,我们会认为它们会有自己的发展之路,而且这条路可能会越来越好,我们也期待他们的表现。

OPPO,小米始终达不到华为的高度,原因何在?

实际我比较理解这样的看法,华为作为国内手机厂商中自研占比较高的企业,确实是其他厂商无法达到的,其中包括OPPO和小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百花齐放才能真正的让消费者受益,或者是给我们更多的选择权。为什么OPPO和小米始终达不到华为的高度呢?

首先从客观角度来说,把小米带上去有些不应该。因为小米成立的时间要晚很多,而且本身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他实际就是为了盈利而生的。所以我们也能明白小米的想法,而且本身小米当初就是朝着性价比的路线来走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供应链方面下手,而不是自研发。

而且当时的形势确实很明显,智能手机初期市场需求量很大,加上互联网的极速发展,再去自研发确实没有意义,因为本身小米也不是科研企业,而且本身国内手机厂商中自研发的企业,至少在当时是没有特别出色的,所以你如果当时站在雷军的角度也不会进行自研发。

当然说起来小米的到来确实也改变了市场的一些格局,比如其他手机厂商的价格不会那么高,而且很多人学习小米的模式。另外小米在成立5年的时候就研发了处理器,澎湃松果S1处理器,可能是见证了自研发的难度,所以后续基本上也没有第二款处理器的消息了。

不过现在他的实力,确实已经不容小觑了,性价比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小米每进入一个行业,传统的厂商确实都会暴露一些缺点。

而OPPO和vivo我们知道,当初确实都是隶属于步步高旗下的,总裁是段永平。而之后分为了三大板块,分别为教育电子黄一禾,通信以及视听业务陈明永负责,包括通信业务,由沈炜负责,但是同属于步步高旗下。而到了2001年的时间,段永平则是注册了OPPO这个公司,同时有陈永明负责,因为当时的黄一禾和沈炜不想参与。而在2003年,陈明永为了向移动通信领域发展因此成立了OPPO手机。而当时负责通信业务的沈炜的,也就是步步高通信 科技 ,2011年则是直接成立vivo,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

虽然说OPPO主营是移动通信,但是实际在当时大家都是盈利为主,国外的 科技 很强,而且很多进入到国内,包括当时的魅族金立等等企业,都是想通过这个时间赚钱的,谁会想着去自研发呢?所以OPPO到现在并不算是很强,只是说相比之下积累了很多经验,而且之前着重于线下市场,确实也算是派上了用场。

而华为则是不同。华为成立的时间更早,当时的华为主营是通信,也就是交换机,而且还有进行了自研发,结果是销量暴增,所以之后在2002年的时间开始分离出来手机业务,同时还有进行了自研发。这就是看法不同,一直到2009年第一款海思芯片才有发布,而且华为真正火起来是麒麟0的性能终于可以和高通媲美了,包括拍照的能力确实很强悍。

说白了华为的自研发从2002年到真正被人们所熟知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小米成立仅仅十年的时间,而OPPO虽然成立时间久,但是自研发芯片说白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会愿意放弃现在的市场,甘愿去慢慢自研发吗?所以并不是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而是时代不同,而且机遇也不同。

当然小米和OPPO,我觉得现在已经非常不错了。OPPO在今年12月份发布了自研发的影像专用NPU芯片“马里亚纳X系列,而且还是6nm的工艺,确实实力很强,虽然比不上处理器的难度,但是对于自身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而小米虽然成立的时间短,不过澎湃芯片,包括自研发的单电芯P1系列这些都是小米实力的展示,按照到来来说,相比现在的手机品牌,小米的自研发意识要更早一些,比其他品牌相比。

写在最后

华为抓住了几乎,自研发的时候,国内手机市场并不稳定,而且发展没有那么快,因为没有依托于互联网,而到了智能手机以及互联网时代,他们的芯片基本上成形,虽然说有差距,但是一直在进步,所以最终让人们见到了他的光芒。但是这样漫长的过程,确实是其他厂商无法去学习的。

要承认华为在国际上确实享负盛名,但说OPPO和小米始终达不到华为的高度是不是太绝对了?

虽然我也不是那么喜欢小米(特别某些高管的一些不符合逻辑的言论,再加上一些很low的营销手段),但小米能在短短几年就成为世界500强,并且在销量上还破天荒的超过了苹果,这说明小米这个公司前途不可限量。

并且小米还有一个“王炸”,那就是小米 汽车 ,要是这个项目落地,在华为和苹果都没量产之前量产电动 汽车 ,那说不定真有可能在体量上超过华为。毕竟特斯拉、小鹏、蔚来这些都取得不错成绩,这个X因素不得不考虑进去。

再来说说OPPO,这个厂家一直很低调,虽然在体量上差一截,但也是个狠角色。销量长期国内第二,全球也是前四、前五这个级别,今年的OPPOFind N把折叠屏打到7000多价格,算是一个不错的契机。另外,也投入巨资搞芯片,马里亚纳X1这颗NPU芯片起步就是6nm,起点还是蛮高的。以时日,这OPPO在芯片上有所突破也说不好。

老实说,我并没有觉得华为在手机领域有着不可超越的优势,拍照已经被各大厂家消化得差不多了,自研芯片算是一张王牌,但是现在华为出不了芯片,小米和OPPO也有研发,虽然还没出成果,但至少从0到1有了突破。至于鸿蒙系统,这门槛跟芯片比起来低了一截,要是小米和OPPO能成功自研芯片,那下一步一定会自研系统,这是必经之路。

当然,华为的最大优势就是通信,作为老牌通信厂家,经验丰富,有很多专利和技术沉淀,这一领域小米跟OPPO确实比不了,但达到华为的高度并不一定要跟华为一个赛道,苹果就只做手机,一样做到全球市值第一。

总之一句话,现在的小米跟OPPO跟华为肯定有差距,但要说一直达不到这个高度,从概率学是极其不严谨的。

一个只想着赚钱舍不得投入的企业怎么能冲向高度?当然有人说小米纯利润非常低,其实不是利润低,是利润被供应商拿走了。有人说小米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了,其实谁都清楚,小米有品都是众多小厂聚集一起,才使小米营收成为了世界五百强,不是技术专利世界五百强u。OPPO的研发和技术专利还是比小米多得多。OPPO有多年的技术沉淀和研发投入,虽然技术专利和研发投入没有华为多,产品质量却排在华为中端手机华为之上。

他们跟华为比较在各个方面都有差距,在研发投入上,他们都不如华为投入的多,华为的新技术应用已经能够比肩苹果甚至超越苹果。在芯片设计方面他们都与华为有巨大差距。在质量管控方面,华为做的在行业里是最优秀的,在供应商产品管控方面,华为做的也是最好的,其他都是追随者。在营销方面,在美国没有打压华为之前,华为已经在全世界多个国家进行销售,尤其是竞争激烈的欧洲市场。华为的本人用人机制是非常优秀的,做到了国际领先。华为的***的企业战略的前瞻性视更是国际领先。华为在各个方面如此优秀,其他很多企业都望尘莫及,这是很正常的。

有核心技术

基因问题

缺乏工匠精神!

全球人才部署,华为的5G技术也是俄罗斯人搞出来。技术专利储备。深耕系统。虽然还未达到100%自研但与其他设计机壳UI的组装品牌道路不同,确实拉开距离。

理性来讲,达到华为的高度概率较低,技术沉淀不够,只能期望接下来几年里面两家的表现,技工贸才有出头之日,联想这种贸工技注定被 历史 淘汰。

小米的产品涉及到了许多领域,小米汽车的销量会如何?

3月30号的小米发布会,最轰动的应该是雷军要开始造车这个消息了,新能源 汽车 是未来的一个趋势,雷军对年轻人第一辆车的美好期望让米粉陷入憧憬,然而央视适时地破了个冷水,虽然没有直接点名小米,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雷军:你直接点我名得了。

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这是雷军的名言。这句话说得也不错,只要站对了风口,做什么都能成功,但是还有另一句话,当海潮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许多站在风口上的企业,本身实力跟不上,趁着风口赚一波钱,被坑的就是消费者了。

现在什么企业都想玩跨界,之前是做空调的,做软件的,做通讯的都去做手机了,现在则是各个厂商都想去做新能源 汽车 了。央视之所以不看好这些跨界造车的企业,主要还是现在新能源 汽车 注水太严重了,问题车很多。电池续航问题,自燃问题都还没解决,智能驾驶技术也还未成熟,造车讲的是精耕细作,细水长流,盲目跟风去造,很难有什么好产品出来。

至于为什么点名小米,造车的厂商明明那么多,主要还不是因为小米的热度最高嘛,拉个典型出来做靶子。

为什么小米要造车?华为、苹果什么的都没有造车的。雷军的解释是小米有钱,账上有1080亿的现金,有10000多人的科研团队,有世界第三销量的手机保底,有全球最好的生态链,有广大米粉的支持。

总得来说就是有人有钱,赔的起。

不过现在让网友比较纠结的是,小米 汽车 是不是也走的性价比路线,那样能保证质量吗?手机如果有问题最多用着难受, 汽车 有问题直接送走用户了。

不管外界看好还是看衰,雷军表示他已经豁出去了,这是他最后一次拼搏了,以小米的财力和决心,我还是看好的。

会被小米粉丝所追捧,但还要看性能。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3日 ,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硬件和电子产品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同时也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以及智能家居生态链建设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小米公司创造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

小米还是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第四家拥有手机芯片自研能力的科技公司。“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概念。“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是小米公司的愿景。小米公司应用了互联网开发模式开发产品的模式,用极客精神做产品,用互联网模式干掉中间环节,致力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用来自中国的优质科技产品。

小米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连接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MIUI月活跃用户达到2.42亿 。小米系投资的公司接近400家,覆盖智能硬件、生活消费用品、教育、游戏、社交网络、文化、医疗健康、汽车交通、金融等领域。

2018年2月,Google?联合 WPP 和凯度华通明略发布的《2018 年中国出海品牌 50 强报告》显示,小米在中国出海品牌中排名第四,仅次于联想、华为和阿里巴巴。小米已进入74个国家,2017年底,在15个国家处于市场前5位。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已超过30%,成为第一名。

小米2018年出货量1.2亿台以上,占比8.7%,排名全球第四、中国厂商第二,逆势上扬32.2%。2018年7月9日,正式登陆香港主板 。2019年7月,《财富》杂志发布2019世界500强排行榜。小米首次登榜,排名468位